昭君故里

沉冗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藏书吧 www.cangshu8.com,最快更新沉冗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自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拜谒了昭君陵之后,我期盼着有一天能到女菩萨昭君的故里去瞻仰。

    相隔不到两年,我遂愿了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从万里长江的三峡咽喉宜昌到昭君故里,有两条路:旱路,沿山路行一百多公里可以到达;水路,乘船逆长江而上,在西陵峡的兵书宝剑峡口靠岸,到香溪河口,再沿河而上。

    我和妻子走的是另一条路:从十堰横穿神农山脉,驱车四百多公里,翻山越岭,长途跋涉,从香溪源头沿着百里香溪而下,来到昭君故里。  

    历史上,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到此访探幽访胜,留下了不朽赞美的诗篇:

    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在过昭君村中写道:  

    灵珠产无种,彩云出无根。亦如彼妹子,生此遐陋村妍姿化已久,但有村名存。 

    杜甫咏怀古迹中有:  

    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  

    苏轼、苏辙到过昭君村之后,曾经写过抒怀的诗歌、题记,刻于石壁,由于长年风雨剥蚀,遗迹无存了。

    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官后,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时候,特绕道昭君村,写下了: 

    昭君本楚人,艳色照江水,楚人不敢娶,谓是汉妃子。谁知去乡国,万里为胡鬼。人言生女作门楣,昭君去时忧色衰,古来人事尽如此,反复纵横安可知。  

    宋代,乾道五年十月十五日,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:  

    泊舟兴山口,肩舆游玉虚洞,去江五里许,隔一溪,所谓香溪也,源出昭君村  

    历史上,对昭君故里有过争议,她的故里到底在哪里?  

    汉书记载:“王嫱王氏女,名嫱字昭君。文颖曰:南郡秭归人也”

    宋史地理志记载:“开宝元年(公元九六八年),移治昭君院”

    宋舆地广记也说:“兴山县,吴置,属建平郡,有古夔子城,有昭君村。汉宫女王嫱,此乡人也。”

    兴山县志记载:县南有“妃台山,其下为昭君村,昭君出生处也。”  

    根据以上史料记载,此地就是昭君故里,晋代以前称呼为“昭君村”晋代之后,为避司马昭名讳,改称“明妃村”民国年间称之为“妃台村”而当地百姓习惯叫它“宝坪”

    很久以前,这里荒芜人烟。从周幽王起,在这里筑起了一个三十多丈高的报警烟火台,才有了几户守卫。不久,烟火台被捣毁,只留下一个土墩,人们称之为“烟墩坪”

    关于“宝坪”称呼,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:西汉年间,烟墩村有一长者叫王襄,四十多岁了,没有后代,夫妻俩很着急,常常到村头的土地庙进香求神,保佑得一男半女,以继香火,进香百日的夜晚,正逢八月十五月儿圆,王夫人忽得一梦,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。不久,生产了一个貌比嫦娥的女儿,给起了个乳名“浩月”聪明伶俐的昭君到了十岁的时候,看到乡亲们黑灯瞎火地开荒垦地,终年辛勤劳动也难以养活一家老小。从那以后,她天天到土地庙焚香求神为民祈福,她一连祷告了七天七夜,那庙前点灯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棵油桐树,她非常高兴,从楠木井里提水浇灌,从纱帽山取土培根,小树像顺风扯旗,很快长成一棵望不到顶的大树,每一个树桠都有一个小窝窝,露水像桐油,放上灯草就能点燃,而且风吹不熄,雨淋不灭。有了神灯,把整个村庄照得通明透亮,乡亲们可以日夜劳动,而且一年三熟,大家丰衣足食,年长日久,将村名改为“宝坪”至今,这里比邻村多收成一季晚包谷。 

    在神农架,我感到凉飕飕的,可是,一路下来,天气越来越热。过了琵琶桥,到了昭君村,我们已是满头大汗,感到又渴又累。来到娘娘泉边,看到石龙头,口吐甘泉,据村民说:“昭君当年饮此泉水,此泉很神,老人喝了它,返老还童,小伙子喝了它,英俊潇洒,姑娘喝了它,会变得像昭君一样漂亮。”宋闻见后录记载:“饮其水生美女。”此水化验结果,是品质极高的矿泉。我们太渴了,喝着甘甜的泉水,从心底透出清凉。我们用它洗脸,感到特别清爽,我妻子洗了又洗,希望它能养颜美容。

    传说当年,乡亲们吃水困难,昭君决心在村西挖井,她带领乡亲们挖了七七四十九处地方,没有找到水,大家腰累躬了,背累驼了,手掌磨出了鲜血,大家仍然日以继夜地挖井,结果感动了东海的一条青龙,飞到这里化作一眼泉水。

    泉边有一座茶馆,用当年进贡皇上的百鹤茶泡娘娘泉水,我们品尝着,茶香水甘,沁人肺腑。  

    距离娘娘泉约二百米处是昭君宅,面积二百平方米,前后两厅,各有厢房,后屋是昭君纪念馆,馆内陈列着出土文物和昭君的家世图片、资料。1978年,这里曾经出土大量汉砖、瓦和一尊南北朝时期的石雕怪兽,发现天井形状的墙基。

    宋闻见后录记载:  

    昭君故宅为绿竹村,绿荫蔽日,箭竹插天,宅前是青黛的香溪水,宅后靠墨绿的纱帽山。  

    两厅之间是宽阔庭院,院内昭君的白玉雕像亭亭玉立,高2.8米,重8吨。雕像刻画出昭君在元帝举行的临辞盛会上“丰容靓饰,光明汉宫,顾景裴回,竦动左右”的神韵和美貌,她是1986年从内蒙古婆家运来的。立像前几天,阴雨连绵,人们心情非常着急,担心立像那天还下雨。到了立像的日子,奠基的时间定上午八点钟,到了七点五十分,忽然风息雨住,云开雾散,晴空万里,阳光灿烂,人们听到空中似有叮咚的琵琶之音

    瞻仰她绝代姿容,我们满怀着对菩萨那样的虔诚,行合掌拜佛大礼。礼毕,我让妻子站在她的身边给拍张照片,找好了角度,意外的事情发生了,快门的按钮按不下去,试了几次,都不行,最后,连镜头都缩不回去。我突然意识到:菩萨面前是不能拍照的,我们只好拜别。  

    在昭君宅的西侧,有一座桃子形状的水潭子,叫挑花潭。昭君少年的时候,很喜欢挑花,在院子里种了桃树,还带动乡亲们在香溪两岸都种满了桃树。昭君常到桃林里弹琴,渐渐地,桃树有了灵气,闻昭君琴声而花开花落。昭君被选入宫,乘龙舟出行,她舍不得离开家乡,拨动琴弦,顿时,香溪两岸桃花盛开,喷火蒸霞一般,又纷纷落下,犹如红雨乱坠,落在昭君的头上、身上、船上、水中,船行花也行,船停花也停,脉脉含情,难舍难分,昭君泪如泉涌,泪水落在桃花上,变成了无数浮游跳动、红光闪烁的挑花鱼,它们像一把把小红伞,点点簇簇、伸缩自如、一张一合,簇拥着昭君的龙船,追随而去,昭君远去,挑花落了,挑花鱼也悄然而逝。  

    站在挑花潭边,放眼北望,宛若翠屏的纱帽山左侧半腰处,有崖壁高耸在那里,大约高有百余丈,宽几十丈,上面有一个巨大的“王”字,其字体遒劲有力,气势磅礴,这不是世人所为,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    传说当地的土地公公想到村里都姓王,又出了昭君这么一位绝代娥眉,想在崖壁之上刻一个“王”字,于是,他化成老翁,在楠木井旁置案练字,用了三井水,还是写得不好,头发都急白了。昭君天天来楠木井汲水,看在眼里,想帮助老人,说:“我习写一个,请老人家指点吧!”说罢,笔走游龙,写了个“王”字,刚刚写好最后一笔,提笔的时候,突然一阵清风,老人消失了,那张字随风而去,朝纱帽山飞去,云消雾散之后,崖壁上出现了巍峨雄壮的“王”字。此后,人们称之为“王”字崖。  

    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昭君村,来到琵琶桥上,桥下清澈而多情的香溪绕村而过,像一条轻柔的彩带缠绕着绿树遮掩的昭君村,展示出一幅香溪孕秀、水钟灵人的图画。

    我眺望着溪中,捣练石旁,潺潺的溪水,婆娑的倒影中,我的眼睛仿佛看到昭君浣纱的倩影。

    琵琶桥上吊桥的钢丝索在风中抖动而瑟瑟作响,其声悦耳,我的耳际仿佛响起昭君弹奏的琵琶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