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西游记二

徐弘祖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藏书吧 www.cangshu8.com,最快更新徐霞客游记最新章节!

    二十日 平明饭。溯湘江而西,五里,北向入塔儿铺,始离湘岸,已入桂林界矣。有古塔,倾圮垂尽,有光华馆,则兴安之传舍也。人兴安界,古松时断时续,不若全州之连云接嶂矣。十里,东桥铺。五里,小宅,复与湘江遇。又五里,瓦子铺,又十里,至兴安万里桥。桥下水绕北城西去,两岸甃石,中流平而不广,即灵渠也,已为漓江,其分水处尚在东三里。过桥入北门,城墙环堵,县治寂若空门,市蔬市米,唯万里桥边数家。炊饭于塔寺。饭后,由桥北溯灵渠北岸东行,已折而稍北渡大溪,则湘水之本流也,上流已堰不通舟。既渡,又东〔有〕小溪,疏流若带,舟道从之。盖堰湘分水,既西注为漓,又东浚湘支以通舟楫,稍下复与江身合矣。支流之上,石桥曰接龙桥,桥南水湾为观音阁,已离城二里矣。又东南五里,则湘水自南来,直逼石崖下。其崖突立南向,曰狮子寨。路循寨脚东溯溪入,已东北入山七里,逾羊牯岭,抵状元峰下,内有邓家村,俱邓丞相之遗也。村南有静室名回龙庵,遂托宿于其中。僧之号曰悟禅。

    二十一日 从庵右逾小山南一里,至长冲,东逼状元峰之麓。又一里,至一尼庵,有尼焉。其夫方出耕,问登山道。先是,路人俱言,上茅塞,决不可登,独此有盲僧,反询客欲登大金峰、小金峰?盖此处山之杰出者,俱以“金峰”名之。而状元峰之左,有一峰片插,〔曰小金峰,〕亚于状元,而峭削过之。盖状元高而尖圆,此峰薄而嶙峋,故有大、小之称。二峰各〔有路,〕而草翳之。余从庵后登溪垅,直东而上,二里抵〔状元、〕翠微之间,山削草合,蛇路伏深莽中。渐转东北三里,直上逾其东北岭坳,望见其东大山层叠,其下溪盘谷嫱,即为麻川;其南层山,当是海阳东渡之脊;其北大山即里山隈wēi角落矣;其西即县治,而西南海阳坪,其处山反藏伏也。坳北峰之下,即入九龙殿之峡。地名峡口,又曰锦霄。从坳南直跻峰顶,其峰甚狭而峭,凡七起伏,共南一里而至状元峰,则亭亭独上矣。自其上西瞰湘源,东瞰麻川,俱在足底;南俯小金峰,北俯锦霄坳岭,俱为儿孙行。但北面九峰相连,而南与小金尚隔二峰,俱峭若中断,不能飞渡,故路由其麓另上耳。闻此山为邓丞相升云处。其人不知何处,想是马殷等僭(jiàn超越本分)窃之佐。土人言,其去朝数百里,夜归家而早入朝,皆在此顶。登云山下即其家,至今犹俱邓姓后。一疑其神异,遂诛而及其孥焉。顶北第三峰,有方石台如舡首,飞突凌空。旧传有竹自崖端下垂拂拭,此旁箐亦有之,未见有独长而异者。坐峰顶久之,以携饭就筐分啖。已闻东南有雷声,乃下,〔返回龙庵。〕

    二十二日 〔东行二里,过九宫桥,逾小岭,共二里至锦霄,是为峡口。麻川江自南来,北出界首,截江以渡,江深没股。麻川至此破山出,名七里峡,下又破山出,名五里峡。锦霄在其中,为陆行口。过江,溯东夹之溪入。三里,登山脊,至九龙庙,南北东皆崇山逼夹,南麓即所溯溪之北麓,溪声甚厉。遂下山,过观音阁,支流分环阁四面,惟南面石堰仅通水,东西北则舟上下俱绕之,惜阁小不称。阁东度石桥,循分支西岸,溯流一里,至分水塘。塘以巨石横绝中流,南北连亘以断江身,只以小穴泄余波,由塘南分湘入漓,塘之北,即浚湘为支,以通湘舟于观音阁前者也。遂刺舟南渡分漓口,入分水庙。西二里,抵兴安南门。出城,西三里,抵三里桥。桥跨灵渠,渠至此细流成涓,石底嶙峋。时巨舫鳞次,以箔竹帘子阻水,俟水稍厚,则去箔放舟焉。〕宿隐山寺。

    二十三日 晨起大雨,饭后少歇。〔桥西有金鼎山。山为老龙脊,由此至兴安,南转海阳,虽为史禄凿山分漓水,而桥下有石底,水不满尺,终不能损其大脊也。上一里至顶,顶大止丈许;惟南面群峦纷丛岚雾中,若聚米,若流火,俯瞰其出没甚近。下至三里桥西,随灵渠西南去。已而渠渐直南,路益西,路右石山丛立。雨中回眺,共十里,已透金鼎所望乱山堆叠中,穿根盘壑,多回曲,无升降。又三里为苏一坪,东有岐可达乳洞。予先西趋严关,共二里而出隘口。东西两石山骈峙,路出其下,若门中辟,傍裂穴如圭,梯崖入其中,不甚敞,空合如莲瓣。坐观行旅,纷纷沓沓。返由苏一坪东南行一里,溯灵渠东北上,一溪东自乳洞夹注为清水,乃东渡灵渠。四里,过大岩堰。渡堰东石桥,转入山南,小石山分岐立路口,洞岈然南向。遂西向随溪入,二里至董田巨村。洞即在其北一里,日暮不及登,乃趋东山入隐山寺。〕出步寺后,见南向有洞,其门高悬,水由下出,西与乳洞北流之水合,从西北山腋破壁而出大岩堰焉。时日色尚高,亟缚炬从寺右入洞。攀石崖而上,其石峭削,圮侧下垂,渊壁若裂,水不甚涌而浑,探其暗处,水石粗混,无可着足。出而返寺,濯足于崖外合流处,晚餐而卧。

    二十四日 晨起雨不止,饭后以火炬数枚,僧负而导之。一里至董田,又北一里,至〔乳岩〕下洞、中洞、上洞。雨中返寺午饭。雨愈大,遂止不行。

    二十五日 天色雾甚,晨餐后仍向东行。一里,出山口,支峰兀立处,其上〔有〕庵,草翳无人,非观音岩也。从庵左先循其上崖而东,崖危草没,静闻不能从,令守行囊于石畔。余攀隙披窾kuǎn空处而入,转崖之东,则两壁裂而成门,〔内裁一线剖,宛转嵌漏。〕其内上夹参九天,或合或离,俱不过咫尺;下夹坠九渊,或干或水,俱凭临数丈。夹半两崖俱有痕,践足而入,肩倚隔崖,足践线痕,手攀石窍,无陨坠之虑。直进五六丈,夹转而东,由支峰坳脊北望,见观音崖在对崖,亦幽峭可喜。昨来时从其前盘山而转,惜未一入。今不能愈北也。下山,东南行田塍间,水漫没岸。三里,有南而北小水,急脱下衣,涉其东,溯之南。又二里,为秀塘,转而西南行,复涉溪而北,循山麓行。二里,又一涧自北山夹中出,涉其南,又循一溪西来入,即西岭之溪也。三里,越溪南,登下西岭,入口甚隘,而内有平畴,西村落焉。西南上岭,又二里而逾上西岭,岭东复得坪焉。有数家在深竹中,饭于村妪。又西南平上二里,乃东逾一坳,始东下二里,为开洲,则湘之西岸也。溯湘南行五里,复入冈陀,为东刘村。又五里为西刘村,有水自西谷东入湘。又西南三里为土桥,又二里大丰桥,俱有水东注于湘。又逾岭二里,宿于唐汇田。〔东有大山岿然出东界上者,曰赤耳山。)

    二十六日 晨餐后,日色霁甚。南溯湘流二里,渡一溪为太平堡,有堡、有营兵焉。〔东西〕山至是开而成巨坞,〔小石峰一带,骈立湘水东。〕又南二里,曰刘田。又南二里,曰白龙桥。又三里,逾一小岭,曰牛栏。二里,张村。又一里至庙角,饭于双泉寺,其南即灵川界。又南二里,东南岐路入山,其东高峰片耸,曰白面山。又南二里,渡一桥,湘水之有桥自〔此〕。循左山行,南二里,为田心寺。又南一里,古龙王庙。又南一里,有一石峰峙立东西两界之中,曰海阳山。有海龙庵,在峰南石崖之半。海龙庵已为临桂界。海龙堡在西南一里,东入山五里为季陵,西十五里,过西岭背为龙口桥,东北五里读书岩、白面山,西北十五里庙角,南五里江汇。先是,望白面山南诸峭峰甚奇,问知其下有读书岩,而急于海阳,遂南入古殿,以瓦磨墨录其碑。抵海龙虎,日已薄崦嵫,急卸行李于中。乃下山,自东麓〔二洞门〕绕北至西,入龙母庙,已圮。即从流水中行,转南,水遂成汇,深者没股。庵下石崖壁立,下临深塘。由塘南水中行,转东登山。入庵,衣裈裤子俱湿,急晚餐而卧以亵衣内衣。是庵始有佛灯。

    〔海阳山俱崆峒通空洞贮水。水门二:南平,西出甚急。东旱门二,下一二尺,即水汇其中,深者五六尺。山南水塘有细流,东源季陵亦下此。则此山尚在过脊北,水俱北流,惟为湘源也,漓源尚在海阳西西岭角。〕

    二十七日 晓起,天色仍霁,亟饭。从东北二里,田心寺,又一里,东入山,又一里,渡双溪桥。又东一里,望一尖峰而登。其峰在白面之西,高不及白面,而耸立如建标累塔,途人俱指读书岩在其半,竟望之而趋。及登岭北坳,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,其北皆山冈缭绕,疑无容留处,意水必出洞间。时锐急切于登山,第望高而趋,已而路断,攀崖挽棘而上。一里,透石崖之巅,心知已误,而贪于涉巅,反自快也。振衣出棘刺中,又扪崖直上,遂出其巅。东望白面,可与平揖;南揽巾子,如为对谈。久之,仍下北岭之坳,由棘中循崖南转,扪隙践块而上,得峰腰一洞,南向岈然,其内又西裂天窟,吐纳日月,荡漾云霞,以为读书之岩必此无疑;但其内平入三四丈,辄渐隘渐不容身,而其下路复蔽塞,心以为疑。出洞门,望洞左削崖万丈,插霄临渊,上有一石飞突垂空,极似一巨鼠飞空下腾,首背宛然,然无路可扪。逐下南麓。回眺巨鼠之下,其崖悬亘,古溜间驳,疑读书岩尚当在彼,复强静闻缘旧路再登。至洞门,觅路无从,乃裂棘攀条,梯悬石而登,直至巨鼠崖之下。仰望崖下,又有二小鼠下垂,其巨鼠自下望之,睁目张牙,变成狞面,又如猫之腾空逐前二小鼠者。崖腰有一线微痕可以着足,而下〔仍峭壁。又东有巨擘一双作接引状,手背拇指,分合都辨。至其处,山腋痕绝不可前。乃从旧路〕下至南麓,夸耕者已得读书岩之胜。耕者云:“岩尚在岭坳之西,当从岭西下,不当从岭东上也。”乃从麓西溯涧而北,则前所涉溪果从洞中出,而非从涧来者。望读书岩在水洞上,急登之。其洞西向,高而不广,其内垂柱擎盖,骈笋悬莲,分门列户,颇幻而巧。三丈之内,即转而北下,坠深墨黑,不可俯视,岂与下水洞通那?洞内左壁,有宋人马姓为秦景光大书“读书岩”三隶字。其下又有一洞,门张而中浅,又非出水者。水从读书岩下石穴涌出,水与口平,第见急流涌溪,不见洞门也。时已薄午,欲登白面,望之已得其梗概,恐日暮途穷,不遑升堂入室,遂遵白面西麓而南。二里,过白源山,又二里过季陵路口,始转而西。一里,随山脉登海阳庵,饭而后行,已下午矣。

    由海阳山东南过季陵东下,入堂溪桥,遂由塘南循过脊西行,一里,为海阳堡。由堡西南行,则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,与西山夹而成两界,水俱淙淙南下矣。随下一里,则西谷中裂,水破峡而出,又罗姑与西岭夹而成流〔者,皆为漓水源矣。〕越之,循水西南下三里,为江汇。于是水注而南,路转而西,遂西逾一岭,一里,登岭坳。三里,西循岭上行,忽有水自东南下捣成涧,路随之下。又一里,直坠涧底。越桥南,其水自桥下复捣峡中,路不能随。复逾岭一里,乃出山口,又西南行平畴中,二里,抵涧上。〔西有银烛山,尖削特耸,东南则石崖正扼水口也。〕乃止宿于黄姓家。

    <b>译文</b>

    二十日天大亮吃饭。溯湘江往西走,五里,向北到塔儿铺,才离开湘江沿岸,已进入桂林府境内了。有座古塔,将要全部倒塌了。有个光华馆,就是兴安县的释站旅舍了。进入兴安县境内,古松时断时续,不像全州境内那样古松一山接一山如连云天。十里,到东桥铺。五里,到小宅,再次与湘江相遇。又走五里,是瓦子铺,又是十里,到了兴安县城的五里桥。桥下的流水绕过县城北面往西流去,两岸砌着石块,河中水流平缓而且不宽,这就是灵渠了,已经是漓江,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处还在东面三里处。过桥进入北门枷城墙是环形的,县衙门寂静得好像佛寺,卖菜卖米的,仅有万里桥边的几家店铺。在塔寺中烧火做饭。饭后,从桥北溯灵渠北岸往东走,不久稍向北渡过一条大溪,就是湘江的本流了,上游已筑起堤坝不通船。渡过江后,又在东面有条小溪,稀疏的水流好像衣带,船道顺着这条小溪走。原来是筑坝使湘江分流,既往西流注成为漓江,又在东边疏通湘江的支流以便通舟船,稍微往下又与湘江主流会合了。支流之上,有座石桥叫接龙桥,桥南的水湾处是观音阁,已离县城二里了。又向东南走五里,就见湘江自南边流来,直逼到石崖下。刀陌崖向南突兀而立,叫狮子寨,路沿狮子寨脚向东溯溪延伸,随即往东北方入山中走七里,越过羊枯岭,到达状元峰下,里面有个邓家村,居民全是邓垂相的后人。村南有处静室叫回龙庵,便寄宿在庵中。僧人的法号叫悟禅。

    二十一日从庵右越过小山往南走一里,来到长冲,向东逼近状元峰的山麓。又行一里,到了一座尼姑庵,有个尼姑在庵中。她丈夫正好出外耕种,打听登山的路。这以前,路上的人都说,山上茅草阻塞,决然不能上登,唯独此处有个瞎眼和尚,反而间客人想要登大金峰还是小金峰?原来此处的山凡是特异出众的,全都用“金峰”来命名。而状元峰的左侧,有一座山峰呈片状播着,叫小金峰、比状元峰小,可峻峭陡削胜过状元峰。大体上状元峰高些而且又尖又圆,此峰薄些却怪石嶙峋,故而有大、小的称呼。二峰各有路可通,不过被草遮住了道路。我从庵后登上溪畔的土垄,一直向东而上,二里抵达状元峰、翠微峰之间,山势陡削草丛密蔽,蛇形小路隐没在深草丛中。逐渐转向东北三里,直接向上越过状元峰东北的岭坳,望见它东面大山层层叠叠,山卞溪流盘绕在幽深的山谷中,这就是麻川;它南面的层层山峦,应该是从海阳山向东延伸的山脊;它北面的大山便是里山限了;它的西边就是县城言而西南方是海阳坪,那地方的山反而低伏隐藏着。山坳北的山峰下,就是进入九龙殿的峡谷。〔地名叫峡口,又叫锦霄。〕从山坳南径直登上峰顶,此峰十分狭窄而且陡峭,总计上下起伏七次,共往南走一里就到了状元峰,便独自亭亭屹立在上了。从峰顶上西瞰湘江源头,东瞰麻川,全在脚底;往南俯视小金峰,向北俯瞰锦霄坳岭弓都是些儿孙辈。但北面九座山峰相连,而南边与小金峰还隔着两座山峰,全很陡峭好似从中断开,不能飞渡过去,所以路要另外从山麓上去。听说此山是邓垂相升天的地方。〔这个人不知是什么地方的,推想是马殷等人窃踞帝位时的辅佐官员。当地人说,他家离朝廷有数百里,夜里归家而早晨入朝,都是在这个山顶。登云山下就是他的家,至今仍全是姓邓的后人。一说有人怀疑他的神异,便遭诛杀并殃及他的妻儿。〕峰顶北面的第三座山峰,有处方形石台如像船头,飞突凌空。旧时传说有竹子从山崖顶端垂下来拂拭着,此地四旁的山警中也有这种竹子,未见有此等特别修妹而奇异的。坐在峰顶很久,拿出携带着的饭放在一个筐子上分了吃。不久听见东南方有雷声,这才下山,返回回龙庵。

    二十二日往东行二里,走过九宫桥,越过小岭,共二里路来到锦霄,这是峡口。麻川江自南流来,往北流出界首,横江而渡,江水深没大腿。麻川江流到此地破山而出,名叫七里峡;往下又破山而出,名叫五里峡。锦霄在两段峡谷之间,是走陆路的通道口。过了江,溯东面夹谷的溪流深入。三里,登上山脊,来到九龙庙,南、北、东三面都是高山紧逼相夹,南麓就是所溯溪流北面的山麓,溪水声十分凶猛。于是下山,路过观音阁,湘江的支流分别环绕在阁的四面,只有南面是石坝仅能通过流水,阁的东、西、北三面都有船只上下来往绕着阁走,可惜阁太小不相称。从观音阁向东过了石桥,沿着分出的支流的西岸,溯流走一里,到分水塘。分水塘用巨石块横截中流,南北绵亘相连用来截断江流,只用一个小穴来排泄多余的塘水,在水塘南把湘江分流引人漓江;水塘的北面,疏挖湘江成为支流,以便使湘江的船只通到观音阁前的河道。于是撑船向南渡过分漓口,进入分水庙。西行二里,抵达米安县城南门、出城后,往西三里,到达三里桥。桥跨灵渠上,渠水到此成为滑涓细流,渠底石骨嶙峋。此时巨舟鳞次栉比,用竹箔拦水,等待水稍深一些,就撤去竹箔放船通行。住宿在隐山寺。

    二十三日早晨起来天下大雨,饭后稍作休息。桥西有座金鼎山。此山是主脉,由此地臀兴安,往南转到海阳山,虽然被史禄凿山分流到漓江,但因桥下有石底、水不满一尺,终归不能损伤此山的主脊。上走一里来到山顶,山顶大处只有一丈左右,唯有南面成群的山峦和纷杂的丛林隐现在山间的雾气之中,如堆积在一起的米粒,似流动的火花,俯瞰它们的出没之处很近。下行到三里桥西,顺着灵渠向西南走去。不久灵渠渐渐转向正南,路越来越向西,路右的石山丛杂矗立。雨中回头眺望,共走了十里,已穿过金鼎山而到了杂乱堆叠的群:ilj之中、穿过山脚,盘绕在壑谷中,曲曲折折很多,役有上下。又行三里是苏一坪,东边有岔道可到达乳洞。.我先要赶去严关,共走二里就出了隘口。东西两座石山对峙,路经过山下,好像中央辟开一道门,两旁裂开的洞穴形如玉圭,踩着山崖走入其中,裂穴不怎么宽敞,空合如同莲花的花舞。坐在洞中观看过往的旅客,纷至沓来。返回来由苏一坪向东南行一里,溯灵渠往东北上行,一条溪水从东边自乳洞流来与灵渠相夹,这是清水溪妥于是向东渡过灵渠。四里,经过大石堰。过了堪东的石桥,转入山南,有座小石山立在岔道分并的路口,山洞向南,十分深邃。子是向西随着溪流进去,二里到董田,是个大村子。山洞就在村北一里处,因天晚来不及上登,只好赶到东山进了隐山寺。出外在寺后散步,见到向南的地方有洞,洞口高悬,水从下边流出,往西与乳洞向北流的水合流,从西北方的山腰上冲破崖壁流到大岩堰。此时天色还早,急忙绑了火把从寺后进洞。攀着石崖而上,那崖石峻峭陡削,倒斜下垂,石壁下的深栩好像洲道裂缝,水势不怎么汹涌却浑浊,探了探水中昏暗之处,水中石块粗大混杂,无处可播足。出来后返回寺中,在山崖外合流之处洗脚,吃过晚餐就睡下。

    二十四日早晨起床雨不停,饭后拿了几个火把,由僧人背着领路。二里路来到董田,又往北一里,到了乳岩的下洞、中洞、上洞。雨中返回寺中吃午饭。雨更大了,就住下来不再走。

    二十五日天色十分晴朗,早餐后仍向东走。一里,走出山口,一座独峰突兀而立,峰上有座寺庵,深草密蔽,没有人住,不是观音岩。从庵左先沿寺庵上方的山崖往东走,山崖高耸,深草没路,静闻不能跟随,就叫他在石畔守行李。我攀着石缝钻过空处进去乍转到山崖的东面,就见两面石壁裂成门,里面剖开一线,曲折通透。其上夹谷上参九霄云天,或合或离,都不过有咫尺;下夹谷坠入九重深渊,或干或湿,全都凭临数丈深。夹谷半腰上两侧的崖璧上都有裂痕,把脚踩进去,两肩紧靠分开的崖壁,脚踏着线一样的裂痕,手攀着石孔,没有坠落下去的担忧。一直进去五六丈,夹谷转向东,从独峰的坳脊往北望去,见到观音崖在对面的山崖上,也是幽深陡峭令人喜爱。昨天来时从它前面绕着山转,可惜未能进去一次,今天不能再往北走了。下山,往东南行走在田野间,水漫出来淹没了溪岸毛三里,有条由南往北的小河,急忙脱了裤子,涉到河东岸,溯流往南走。又行二里,是秀塘,转向西南行,再次涉溪向北行,沿山麓走‘二里路,又一条山涧从北山夹谷中流出来,涉到涧南,又顺一条西来的溪流进去,这就是源于西岭的溪流了。三里,过到溪南,登上下西岭,入口处十分狭窄,可里面有平坦的田野,西边有村落。从西南上岭,又走二里便越过上西岭,岭东又见到一块平地。有几户人家在深竹丛中,在村妇家中吃了饭‘又往西南平缓地上走二里,就向东越过一个山坳,这才往东下山二里,是开洲,就是湘江的西岸了。溯湘江往南行五里,再次走入起伏的山冈间,是东刘村。又走五里是西刘村,有水流自西边的山谷中往东流入湘江。又向西南三里是土桥,又走二里是大丰桥,两处都有水流向东注入湘江,又越岭走了二里,住宿在唐汇田。东面有座大山岿然出现在东境上的,叫赤耳山。

    二十六日早餐后,天色十分晴朗。向南溯湘江江流走二里,渡过一溪,是太平堡,有城堡,有兵营。东西两面的山到这里开阔起来,成为巨大的山坞,一列小石峰似带子一样,并立在湘江东岸。又往南二里,叫做刘田。又向南二里,叫白龙桥。又走三里,越过一道小岭犷叫牛栏。二里,到张村。又一里到庙角,在双泉寺吃饭,寺南就是灵川县的辖地。又南二里,沿东南方的岔路进山,路东高峰呈片状高耸,叫做白面山。又往南行二里,过一座桥,湘江上有桥从这里开始。沿左面的山走,向南二里,是田心寺。又向南一里,到古龙王庙。又南走一里,有一座石峰独立在东面两境之中,叫做海阳山;有个海龙庵,在峰南石崖的半腰上。海龙庵已在临桂县境内。海龙堡在西南一里处,向东进山五里是季陵,往西十五里越过西岭的山背是龙口桥,往东北五里是读书岩、白面山,西北十五里是庙角,南边五里是江汇,这以前,望见白面山南面陡峭的群峰非常奇特,间知峰下有个读书岩,可急于去海阳山,便向南进入古殿中,以瓦片磨墨抄录殿中的碑文。到达海龙庵时,落日已迫近西山,急忙把行李卸在庵中。于是下山,从东麓的两个洞口绕过北面来到西麓,进人龙母庙,庙已经倒塌了。立即从流水中前行,转向南,水就汇成一股,深处淹没了大腿。庵下方石崖壁立,下临深塘。由水塘南的水中行走、,转向东登山。进入庵中,衣服裤子都湿了,急忙吃了晚餐穿着内衣睡下。〔此庵才开始有佛灯。〕

    海阳山山腹中全空洞贮满了水。水洞口有两个:南面的水势平缓,西边的水流出十分湍急。东面有两个旱洞口,下去一二尺,就有水汇积在洞中,深处有五六尺。山南面的水塘有条细细的水流,东面季陵的源头也下流到此处。那么此山还在延伸而过的山脊的北面,水全往北流去,这是湘江的源头。漓江的源头还在海阳山西边的西岭角。

    二十七白拂晓起床,天色仍然晴朗,急忙吃了饭。从东北方向走二里,到田心寺,又是一里,向东进山,又一里,越过双溪桥。又往东一里,望着一座尖尖的山峰上登。这座山峰在白面山的西面,高处赶不上白面山,可耸立着如同竖起的标杆和层层相叠的高塔,路上的人都指点读书岩在这座山峰的半腰间,竟然望着它快步赶去。登到岭北的山坳,望见山下的水流反而自北往南流,水流北面都是山冈缭绕,怀疑没有水容留之处,意料水流必定是从洞中流出来的。当时急切想登山,只管望着高处赶路,很快路断了,攀着山崖抓着荆棘何上爬。一里路,钻到石崖的顶端,心知走错了路,但贪恋于爬上峰顶,反而感到很痛快。从荆棘丛中走出抖了抖衣服,又抓住石崖一直上登,便到了峰顶。东望白面山,可以和它平起平坐;向南观览巾子岭,好像是在相对交谈。很久之后,仍旧下到北岭的山坳,由荆棘中沿着山崖向南转,摸着石缝踏着石块而上,在山峰半腰找到一个山洞,洞口向南,十分深邃,洞内又在西边裂开一窟窿露出天空,吞吐日月,荡漾云霞,以为读书岩必定是这里无疑了;但洞内平平进去三四丈,就逐渐狭窄起来,容不下身,而且那下边的路又被遮蔽堵塞了,心里感到很疑惑。出了洞口,望见洞左陡削的万丈悬崖,上插云霄,下临深渊,上方有一块岩石飞突而出,垂在空中,极似一只巨鼠飞空下跃,头部背部都很逼真,然而无路可以摸到那里。于是下到南边的山麓,回头眺望巨鼠之下,那里的山崖悬空横亘,石壁间陈旧的水迹斑斑驳驳,怀疑读书岩还是应该在那里,重又强迫静闻沿原路再次上登。到了洞上,无从找到路,于是分开荆棘抓住枝条,踩着悬空的岩石往上登,直到巨鼠状的悬崖之下。仰望悬崖下方,又有两块如小鼠的岩石下垂,那只巨鼠岩从下面去望它,睁大眼睛,张着牙齿,变成狰狞的面孔,又像是猫在腾空追逐前边两只小老鼠的样子。崖壁半腰上有一线细微的裂痕可以踏脚,而下方仍是峭壁。又在东边有块如一双巨手的岩石作出指路的姿式,手背和拇指,分开合拢的样子都可分辨出来。来到那地方,山腰上的裂痕断了不能前走。于是从原路下到南麓,向耕地的人夸耀已找到读书岩的胜境了。耕地的人说:“读书岩还在山岭坳的西边,应当从岭西下去,不应该从岭东上去的。”于是从山麓向西溯山涧往北走,就见先前涉过的溪流果然从洞中流出来,而不是从山涧里流来的。望见读书岩在水洞上方,急忙登上洞。此洞向西,租高却不宽.,洞内石柱下垂如伞盖高举,石笋骄列莲花悬垂,分门列户,十分奇幻而精巧。三丈之内,就向北转下去,深坠下去,墨黑一片,不可俯视,莫非是与下边的水洞相通吗?洞内左壁上,有个姓马的宋代人为秦景光写了“读书岩”三个隶书大字。字下边又有户洞,洞口大张可洞很浅,又不是出水的洞。水从读书岩下边的石穴中涌出,水与洞口平齐,只见急流涌入溪中,望不见洞口。此时已接近中午,本打算去登白面山,远望它已得知它的梗概,担心天黑找不到路,顾不上更进一步考察了,便沿着白面山西麓往南走。二里,路过白源山,又行二里经过季陵的路口,开始转向西走。一里,顺山脉登上海阳庵,吃饭之后动身,已是下午了。

    从海阳山东南路过季陵向东下行,走到堂溪桥,于是由水塘南边沿延伸过去的山脊往西行,一里,是海阳堡。由海阳堡向西南行,就见堡前又分出一支山脉向南下延,与西面的山相夹而立成为两边的分界,水流全都徐棕地往南流下去了。随着水流下山一里,就见西面山谷从中裂开,水流冲破山峡流出来,又有罗姑山与西岭相夹形成的水流,都是漓江的源头。越过水流,沿着流水向西南下走三里,是江汇。到了这里水流往南流注,路转向西走,于是往西越过一岭,一里,登上岭坳。三里,向西沿着岭上走,忽然有流水自东南下捣形成山涧,路随着山涧下行。又走一里,一直下坠到涧底。过到桥南,那条水流从桥下又一次下捣到峡中,路不能再跟着它走。又翻过山岭走一里,这才走出山口,又向西南行走在平旷的田野中,二里,抵达涧上。西边有座银烛山,尖削独耸,东南方则有石崖正好扼住河口。于是停下来住在姓黄的人家。